株洲:“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升级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16日       来源: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阅读:12次

一键触发,钢铁行业切割下料分拣产线接入“智慧大脑”,生产效率提升15%;

    装上物联网的烧结炉,维保人员在株洲便能轻松解决远在欧洲、美洲的设备问题……

    当下,“人工智能+”正赋能株洲千行百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更智能、更高效、更具活力的产业创新生态,在株洲这座城市迸发。

    车间里的“智慧大脑”

    钢板切割,可以说是工程机械制造的首道工序。因为“智能切割下料分拣产线”项目,湖南天桥嘉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了业内的“香饽饽”。

    在千里之外的江苏徐工集团,切割下料分拣产线技术工人的工作地点,从车间转换到监控室,该工序从最初的钢板智能仓储,到最后的托盘输送,他们只需通过屏幕便能完成操作。

    全流程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正是“智能切割下料分拣产线”赋予工程机械制造的技术革新。特定的应用场景下,不仅打通了各环节的信息流,还减少了70%的人工成本、10%的生产成本,提高了15%的效率。在此之前,钢材切割下料工序,一直是很多企业里面“苦脏累”的代名词。

    在株洲,自动化与IT技术的深度融合,带来千行百业升级蝶变。去年,株洲建成智能工位1000个以上、智能制造车间(产线)300个以上,推动企业上云7000家以上、上平台500家以上。

    株洲瑞德尔冶金设备公司的烧结炉产品,已走进欧洲、美洲、东南亚等地区。如何降本增效,实现设备的远程运营?物联网技术成为革新的关键。

    “装上物联网的烧结炉,可以智能收集设备运行与故障数据,实现对各种型号烧结炉的阀门、泵组、温度、压力、流量的状态实施检测和低延时反馈。”瑞德尔相关负责人说。

    工业软件里的“双向奔赴”

    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方:一款新车在上市前要经过几百次碰撞测试,“撞”一次需花费十几万元甚至数十万元。而通过工业软件,精密的算法模型模拟出真实物理碰撞过程,不仅可以反复测试,还能以量化的指标评估碰撞性能,帮助企业优化产品设计。

    在株洲,更多工业软件新产品从“实验室”走向了“应用场”。

    株洲精益传动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工业软件设计企业,它曾经对齿轮传动工业软件应用做过市场调研——株洲跟齿轮相关的企业有60余家,但真正去购置相关类工业软件的不到10%,且多依赖于进口。

    就拿株洲齿轮有限公司来说,多年来,企业的设计软件主要来自英国,价格贵,后期的软件升级和维护费用也高。

    意识到同样的困境,两家企业选择“抱团发展”,共同研发的“综合型齿轮传动系统计电液一体化仿真设计与分析”工业设计软件,让株洲齿轮有限公司实现“一增一减”——新产品研发多了,企业的成本每年节省100余万元。

    厚实的工业底子,扎实的数字基础,加上新搭建的优势平台,株洲为工业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续写企业与城市双向奔赴的故事:天元区工业软件园,20余家企业入驻。去年11月,华为工业软件云工程应用创新中心落户该园。

    “人工智能+”加出“无限精彩”

    近日,在第三届风电运维技改大会上,中车株洲所展示的风电机组主控系统PLC国产化解决方案和风电AI算法边缘终端等前沿技术备受瞩目。

    什么是PLC?即通过优化风电机组的控制算法,让风电机组从容应对各类低温、雷暴等复杂天气,功率曲线明显改善,不仅提升了风电机组的运行效能,还进一步降低了维护成本。而风电AI算法边缘终端,则是将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与风电运维紧密结合,通过边缘计算技术实现了对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的实时精准监控与智能分析。

    “它不仅提升了风电机组的运行效能,而且提高了风电场的运行效率和智能化管控水平。”该项目相关负责人说。

    更多关于人工智能项目建设的好消息不断传出:由中车株洲所青年科学家王彧弋博士团队领衔的智能科学研究院(筹)落户株洲高新区,它将通过一流的算法设计和智能系统研发能力,构建智能科学领域本土化人才团队,为全市工业智能化领域赋能增效;湖南工大“上新”两个本科专业——“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和“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领域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实施单位入选名单”。

    这意味着,更多“人工智能+”的青年科技人才,将在株洲共同绘就“制造名城”的智造故事。